【存量低效用地盘活】如何盘活闲置工商业用地?
【存量低效用地盘活】如何盘活闲置工商业用地?
转自:上海规划资源
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都市,土地资源稀缺,优质土地资源更是稀有。伴随体制改革进程,一些国有国营的工商业用地尤其是仓储用地,因为各种原因闲置下来,“沉睡”于繁华的大都市之中。
日前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,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,强调“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”。新形势下,要积极盘活闲置的工商业用地,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,让存量土地的“死水”切实转化为有效流转的“活水”,助力实现城市更新与发展。
案例与经验
数据显示,上海工业仓储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超过20%,是纽约、东京的2倍左右。根据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规划,上海到2035年将把工业仓储用地比例压缩至10%至15%。一个重点举措是通过相关产业园区的“腾笼换鸟”,盘活存量产业用地。在这个方面,上海各区的尝试不乏成功案例。
例如,杨浦区将上钢二厂闲置地块更新成“互联网+创新创业产业园”;嘉定工业区推进园区厂房“二次开发”,引入高精尖企业盘活优化闲置土地和厂房资源;闵行区将吴泾板块一闲置厂房改造成青年公寓,为超过600名青年人才提供住所;金山区碳谷绿湾产业园成功整合、转让三家化工企业的低效用地,实现新旧动能转换。
在全国其他地区,也有一些值得梳理和借鉴的案例和经验。
比如,北京大兴区的“园中园模式”的特色是“精准把脉”,对闲置工业地块和老旧厂房“过筛子”,下大力气盘活传统空间资源;福建厦门市利用卫星影像数据,借助空间分析方法,实现工业区边角地高效盘活利用;天津市在翻新装修位于市区的国际航运大厦后,打破分散租赁的传统做法,创新引入上下游企业集群入驻。
在政策方面,《北京市老旧厂房更新导则》明确提出,结合发展实际、业主意愿、产业需求等现实情况,市、区、业主、专业机构多方联动,因地制宜采取企业自主改造提升、社会力量联合改造提升、转型公共服务配套等多种模式盘活低效用地;为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,《广东省“节地提质”攻坚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提出,对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实行“月调度,季度核查”,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。
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意见》提出,借助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“浙地智用”作为综合评价工具,有效识别低效工业用地,及时更新建立低效用地数据库,分类推进工业用地整治。《浙江省推进存量资源改建养老服务设施操作办法(试行)》还专门规定,为支持养老设施用地,可以临时改变建筑使用功能,改建养老设施。
多路径联动
2023年10月,上海市政府印发修订后的《关于本市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若干意见》,强调“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,走内涵式、集约型、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新路”。下一步,可多措并举打造提质、转型、减量、更新、收储等多路径联动统筹的处置模式。
比如,工业园区的低效土地更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。
在上海,一些老工业园区的闲置土地具备较好的交通条件和厂房设施条件,在产权得到妥当处理后可快速为新产业、新业态所用。要坚持工业园区的工业用地方向不变,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用地需求,大力支持专精特新型小微企业用地需求。
在这一方面,浙江的经验值得借鉴,包括“新建、扩建生产性用房或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的,不增收土地价款”“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抱团联建等方式共建专精特新产业园”,力求发展壮大块状经济、规模经济、集群经济。
又如,市区长期低效利用的工商业用地向现代新型服务业转移。
对相关工商业用地,可兼顾新旧元素予以利用和处置,既注重地块的现代化复合功能,又尽可能保留原场所的历史印记。与之相伴,可在技术改造、能源价格、生态环境、财税信贷、用地保障、信用管理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政策。
再如,市区附近和周边城区的低效工商业用地合理向民用转移。
对市区附近和城区的低效工商业用地,可合理开发为价格适中的商品房,为市民改善住房条件提供更多选择。同时,依托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基本单元,加快推进一站式服务中心和灵活散点布局、小体量、多功能服务设施或场所的规划建设,进一步提升服务便利性。
(来源:解放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