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设特色专业示范园区 助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

寻仓记 2025-08-16 16:40:52
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惠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,全体学员聚焦“数字化转型”“两业融合”“招商引资创新”等核心议题系统学习,并前往当地园区、企业开展现场教学,拓宽了认知维度,丰富了知识体系。

建设特色专业示范园区 助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

惠州日报东江智库

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、培育新质生产力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抓手。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,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程作为今年市政府将重点抓好的“十大工程”之一。

 

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惠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,全体学员聚焦“数字化转型”“两业融合”“招商引资创新”等核心议题系统学习,并前往当地园区、企业开展现场教学,拓宽了认知维度,丰富了知识体系。第二组学员围绕学习内容,结合外地先进经验,对惠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思考与探索。

 

一、外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启示

 

培训期间,学员们前往上港集团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、上海市宝山智慧湾科创园等地考察,通过调研交流,学习了上海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做法和经验,给惠州带来的启示如下:

 

一是聚焦产业融合创新。强化“两业融合”,依托TCL、德赛西威等龙头企业,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化(如TCL内置AI提升产品附加值),推动电子信息、石化产业向“微笑曲线”两端延伸。同时参考上海产业互联网平台,打造惠州石化供应链管理平台、新能源产业研发中试基地。

 

二是坚持数字化转型路径。加快润泽国际信息港数据中心建设,推动智算资源与制造业融合,推动智算中心赋能。借鉴洋山码头经验,在惠州港推广智能调度系统,规划“4+7+N”物流体系(4大枢纽+7大基地+N站点),推动物流体系智能化,降低物流成本。

 

三是实现政策与机制突破。制定《惠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设立产业基金,重点支持工业设计、检验检测等领域,并联合高校建立数据治理实训基地,加强专业人才培育。

 

四是优化空间载体。在大亚湾打造绿色石化服务园,在仲恺建设电子信息服务创新园,力争3年建成3个百亿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;推动惠州B型保税物流园参照上海自贸区经验,开展“保税研发+跨境电商”试点。

 

五是强化数据要素应用。依托广州、深圳数据交易所惠州基地,重点开发石化能源、电子信息行业数据集,3年内培育50家数据服务企业;对中小企业提供“数字化诊断+补贴”,参考上海经验实现规上企业上云率90%以上。

 

二、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

 

(一)强化顶层设计,完善政策体系保障

 

一是立足惠州实际,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体系,明确发展方向,指导县区错位发展,形成“政策引导—产业集聚—生态反哺”的良性循环。

 

二是建立生产性服务业“一行业、一专班”推进机制,探索“政府—企业—专家”三方会商机制,切实解决行业发展困难,助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
 

三是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,用好《惠州市打造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实施方案》《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措施》等政策,加速推动产业集聚发展。

 

四是加强区域协同,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,加强与深圳、广州、东莞在科技创新、金融服务、供应链管理、区域物流等领域的合作,如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,依托惠州港、惠州平潭机场建设“湾区国际供应链枢纽”。

 

(二)聚焦重点领域,强化招商引资拓展增量

 

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,紧盯石化能源新材料、新一代电子信息、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,精准引入仓储物流、商贸批发、软件和信息服务、科研和专业服务、金融服务、商务服务等六大领域配套服务企业。

 

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招商专项目录,按行业分类制定培育计划,创新招商模式,开展以商招商(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)、以会招商(协会、展会)、基金招商、场景招商,引进一批成长快、前景好、专业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,加快形成雁阵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梯队。

 

营造全民招商氛围,不断提升全民招商意识,坚持一把手招商攻坚克难,市场化招商四处开花,推动政府招商和市场招商有机结合,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,提升项目质量。

 

(三)突出专业分工,推动主辅分离激活存量

 

尊重现代产业发展规律,引导区域龙头制造业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,主辅分离成立服务业独立法人机构,面向行业提供服务。

 

——产销分离,发展商贸批发业,以宇新化工、仁信股份、兴达石化等制造业企业为重点,推动产销分离和贸易销售区域总部落户惠州。

 

——产研分离,发展科研和专业服务业,鼓励TCL、德赛西威等龙头企业剥离工业设计、供应链管理部门。

 

——产运分离,发展仓储物流业,推动敏华家具等重点企业成立物流运输企业,提高本地物流企业承接全市生产性企业运输业务的比例。

 

——产信分离,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,推广利元亨孵化海葵信息技术的模式,支持TCL发展“电视+数字内容”、九联布局“机顶盒+互联网服务”,引导龙头企业向供应链管理、共享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转型。

 

(四)建设特色专业示范园区,打造区域产业服务高地

 

在市级层面统筹指导下,各县(区)加快布局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,如惠城区围绕发展总部经济、金融服务、软件信息、科技研发,打造“服务惠州、面向湾区”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;仲恺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、新型储能、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,打造双向赋能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;大亚湾开发区围绕港产城人融合发展,打造以港口物流、化工贸易储运、石化综合服务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。建设若干个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园区,加快推进大亚湾区港湾大厦、科创软件园等高标准园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,谋划建设大亚湾石化维保服务基地,推动惠州石化、中海壳牌等企业维保服务单位转化为本地企业,打造大亚湾生产性服务业基地。

 

(五)优化营商环境,打造区域产业服务高地

 

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监测平台,“一企一策”精准助力企业发展,实现月度数据跟踪与问题直报,为企业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。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,投资、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现代商贸物流、港航贸易等赛道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
 

加强人才引育,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专项库,对高端人才提供住房补贴、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。重视人才本地化培养,充分利用惠州学院、惠州城市职业学院、中山大学惠州学院、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创新研究院等院校,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开展专项人才培育计划,如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标注、工业APP开发等定向班,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。同时,举办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招聘会、技能大赛等活动,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。

 

(执笔:伞金福 陈晓强)